这家占地6000平方米的化工企业,用14年时间完成了从区域招商项目到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华丽蜕变。其产品已覆盖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豫西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标杆企业。
中达化工是陕州区招商引资企业,现有员工260人。中达化工及其母公司北京吉海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(被授予三门峡人才飞地)拥有一支能力强劲的研发团队,其中博士1人、硕士7人、本科32人,985/211院校毕业人员16人。自成立以来,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,先后获评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,被认定为河南省“瞪羚”企业,曾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认定,组建河南省稀有金属萃取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三门峡市塑料添加剂工程研究中心,公司项目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在科技创新驱动下,中达化工构建起“国家级—省级—市级”三级研发平台体系,承接市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,其中“电子级磷酸三丁酯提纯技术”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打破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。走进中达化工的研发中心,20余名科研人员正在对新型稀土金属萃取剂进行最后的中试验证。这个创新团队近3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5000万元,成功突破53项自主知识产权壁垒,获得6项发明专利、4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外观专利。
公司主要生产塑料成核剂和稀有金属萃取剂两大系列产品。塑料成核剂产品年产能150吨;萃取剂主要有磷酸二异辛酯(P204)等产品。这些产品因含量高、分相速度快、萃取率高,深受湿法冶金行业国内外客户的好评。
近年来,公司引进一系列环保技术和设备,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清洁化。“我们生产的磷酸二异辛酯(P204)产品纯度完全达标,分相时间较行业标准缩短40%。”研发人员指着实验室里的气相色谱仪介绍。这种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,企业生产的稀有金属萃取剂系列产品年产能达万吨,塑料成核剂年产能600吨,产品广泛应用于湿法冶金、稀土分离、聚烯烃改性等领域。
在中达化工的环保车间,价值800万元的RTO废气处理装置正在高效运转。公司累计投入3000万元实施绿色改造,各类污染排放低于国家标准。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,公司投资近1亿元实施的数字化及安全改造已见成效,为三门峡生态环境安全作出了贡献。
公司成立之初,领导层就高度重视海外市场。2015年,公司获得对外贸易备案登记表,2017年开始开展进出口业务,专门成立外贸部,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拓国际市场,出口量和出口额年年创新高,2025年上半年对外贸易成绩斐然。2025年上半年,公司累计出口各类萃取剂3097.32吨,出口创汇7788.18万元人民币,主要出口至印度尼西亚、韩国、美国、法国、比利时、乌兹别克斯坦、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。
“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56%,这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市场深耕。”站在生产厂区,外贸部经理徐银都翻开厚重的客户档案。自2015年获得对外贸易备案登记表以来,公司累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国际市场的开拓,在北京、广州、重庆设立区域营销中心,形成“研发—生产—销售—服务”的全链条国际化体系。
“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全球稀有金属萃取领域前两强。”公司董事长焦凤鸣充满信心地表示。为此,公司正在推进三大升级:一是产能全球化;二是技术高端化,重点突破电子级萃取剂技术;三是品牌国际化,通过参与ISO标准制定、赞助国际冶金学术会议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。
(声明: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,如是转载内容,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。如发现政治性、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。)
责任编辑:张家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