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闻声不见人、入户不见门、车从房上过、人在土炕睡”是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的写照。地坑院又称“地下四合院”,是豫西山区一种“平地挖坑,四壁凿窑”的独特民居形式,被称为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,地坑院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目前,陕州区尚存近万座地坑院,当地政府遵循保护先行、协调开发、注重品牌、永续利用的理念,近年来陆续对100多座地坑院进行修复性建设,并集中开发建设地坑院核心游览区域,已建成包括22个地坑院组成的民俗园、小吃街百味巷、古街百艺苑等多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。地坑院景区的建设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,该地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有5000余人,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,并带动周边地区群众致富,有力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建设。
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

↑11月21日,两名在陕州地坑院经营民俗礼服租赁和拍照的村民将服装抬进房间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11月19日,一名女孩在陕州地坑院体验民俗。
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

↑11月21日,两名游客在陕州地坑院游览。
新华社记者谢秀栋摄

↑11月21日,一名当地妇女在陕州地坑院的餐饮区用传统方式蒸馍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11月21日,游客在陕州地坑院商店内选购纪念品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这是11月21日拍摄的陕州地坑院夜景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这是11月19日拍摄的陕州地坑院房间一角。
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

↑11月19日,一名女孩在陕州地坑院内游览。
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

↑11月21日,剪纸艺人黄亮娥在陕州地坑院的工作室内展示作品。黄亮娥出生和成长在地坑院,她的作品以浓郁的豫西风格见长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这是11月21日拍摄的陕州地坑院院落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11月21日,游客在陕州地坑院游览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11月19日,游客在陕州地坑院参观。
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

↑11月19日,游客在陕州地坑院参观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11月21日,当地村民贠石让在自家地坑院居所内读书。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贠石让酷爱地坑院文化,靠自学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地坑院文化人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11月21日,在陕州地坑院经营民俗礼服和拍照的村民郭桃在整理服装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这是11月21日拍摄的陕州地坑院夜景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11月21日,游客在陕州地坑院游览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11月21日,剪纸艺人黄亮娥和丈夫在陕州地坑院工作室内展示作品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11月21日,游客在陕州地坑院景区游览。
新华社记者朱祥摄

↑11月19日,游客在陕州地坑院参观。
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

↑这是11月21日拍摄的陕州地坑院景区内的商业街夜景。
新华社记朱祥摄
新华社记朱祥摄
(声明: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,如是转载内容,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。如发现政治性、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。)
(责任编辑:田哲)